在叫嚣“马上high”的世界里,这些内容产品要帮你找回“从前慢”
在这个充满着“速度与激情”的时代,万物皆“娱”似乎成为了媒介生态圈的一种政治正确。就连“佛系”一词,本身也带着调侃和戏谑的意味。
在娱乐和狂欢播撒的热土下,渴求宁静的心灵怎能偏安一隅。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想邀你按下快节奏生活的“暂停”键,一起去“慢时空”里重拾遗失的美好。
深度慢社交,简约不简单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冗余且不断增加的社交量级不仅分散注意力,也会加深患得患失的焦虑感。
延时社交,见字如面
主打怀旧风的“过客”将传统的书信往来电子化,还原了旧时“以信会友”的慢社交方式。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现代社会时空断裂感加剧,加之即时通讯的全方位入侵使得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缺场”的虚拟在线状态,注意力的持续消耗使人们焦虑且疲惫。而“过客”最精巧的设计在于通信的延时设置,写好信后需要贴上专属的邮票才能寄出。邮票根据邮寄时间长短分为普通、快速、即达三种,但写信人不会知道收件人是谁,也不确定会不会有回信。在漫长的等待中,充满期待。素未谋面的陌生“笔友”,用时间交换心灵空间。
为了增加用户黏性,“过客”中也加入了几个“有趣”的小元素:可以在社区中浏览有趣或有意义的信件,可以用时间胶囊给未来的自己或他人寄信,还可以在水族箱里给金鱼投食并且靠停留时长上榜。通过营造可以进行“无聊消遣”的虚拟空间,用户可以暂时忘记快速流动的时间,缓解焦虑。
来自台湾的笔友社交应用“Slowly”比“过客”更加真实地模拟了“从前慢”的邮寄时间,寄信和收信的时间都是根据双方实际距离来计算,选择不同语言即可与“地球村”的用户们做笔友。
在社交传播中,我们不仅在传递信息、建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特定情境中进行一种关系的确认。以信会友,通过还原旧时通信的慢社交方式结识素未谋面的朋友,给用户以无限想象空间。
陪伴式社交,缓解焦虑
治愈系的“有间杂货店”专治不开心,将“解忧杂货店”从想象变成了现实。
不论有什么心事与烦恼都可以给“爷爷”写信,但第二天才会收到回复。回信的内容不会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因为“最好的拥有就是陪伴”。杂货店的用户多为95后、00后,虚拟人设“爷爷”是他们精神世界中存在的真实“幻像”,也是能获得理解的情感寄托。在可互动的H5场景界面——“爷爷的杂货店”里,可以进行多种角色的切换:既可以是分享故事的人,也可以作为聆听者。闲暇之余帮爷爷喂小猫、擦空调的功能设置,仿佛让用户自动带入了主人公的设定。陪伴与被陪伴角色的随时切换,让用户在乐而忘忧的“杂货店”里忘记了时间。
而线下体验店的开设,也将陪伴的温暖带入到了现实生活中,将“慢时空”无限延展。
早晨起床会有起床气、中午吃多会有胀气、晚上加班会有怒气,当你不知不觉变成一支“气球”时,不妨可以打开“气饱了”APP。
不同的负面情绪,总会找到与己共鸣的人。语言的暴力总会出口伤人,但作画的过程本身需要一定时间。在多人聊天室中通过图说的形式进行情感宣泄,烦恼和焦虑仿佛因共同的“分担”而适当消解。
养成式社交,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曾经有一朵花开过,又黯然飘零。它是一款叫做“花开”的APP,彼此的熟识需要一朵花开的时间。以双方的心情来做种花的背景;平等的交换答案才能知道彼此对同一话题的真实看法;花开之后才能自由聊天;遇见不同人,开出不同的花。相互养成式的社交方式、两颗心的不断靠近,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和情感精力。在不能预知结果的前提下,双方的契合度很难精准匹配。“花开”APP的下线,是时间的不予挽留,还是因为社交成本过高而无人来“嗅”?
在“快餐式”社交的刷屏互动中,情感交流逐渐成了奢侈品。“画疗”让你的手机屏幕在点开的瞬间变成画板,与另一侧神秘的TA画画聊天,既能一起共享时空,又不用担心“尬聊”的情形出现。隔空喊“画”的操作需要的是即兴发挥,重在享受“慢热”的“画聊”过程、共通的意义和情感空间。蠢萌系画风,可随意感受下。
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总是处在深深的焦虑中。深度慢社交的人际传播方式,既可以对自身价值进行确认,也能让人抱团取暖,有所依托。相互理解,是最孤独的深刻。
一个人的“理想国”
有时,屏蔽社交、远离喧嚣,试着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也许更能体会到宁静致远的空灵。
“Pause”是有着人机交互的智能应用,简洁的启动页面就能让你感到满屏的“佛系”气息。进入加载页面后将手指放在下方的圆点,系统就会引导你用手指画圈。随着色块慢慢扩散,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集中。当用户按提示闭上双眼进入放空状态后,随着舒缓的音乐响起,就可以逐渐进入一种冥想状态。随着手指的位移和速度,音乐和音量也会自动调整变化。短暂的抽离可以让身心都放松下来,当到了设定的冥想时间,它会友好地在音乐中加入钟声进行提示。指尖的禅意拨慢流动的时光,在车水马龙的生活中,得以一晌贪欢。
而使用“next day”,则是一种感官全面延伸的体验。小清新的日历软件,每天都会推送不同的一幅图、一句话和一首歌。图片是全球不同的风景,并配有相应的文字。放慢呼吸、闭上眼睛,听着唯美的音乐,在沉浸式的传播环境中,仿佛就能感知到全世界。每天的推送都是与日期有关的主题,点开它,就点进了一种慢生活。
网络技术让人们失去了独处的机会,群体性的狂欢,常常让我们忘记了迷失其中的自我。与其在群体中寂寞徘徊,不如享受独处的空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孤独而独立存在。”
虚拟抵达现实
“一丝一缕,即是时光;一花一木,即是最美”。当你打开“花儿 Flower”并静置手机,花儿会开始播种、发芽直至盛开。期间如果你拿起手机或切换了应用,花儿就会自动凋谢。用一朵花开的时间,拥抱大自然:在花树的间隙里收集阳光,去感受真实的生活。等花儿盛开,即可以与线上朋友分享,还可以到指定的花店兑换成真正的鲜花,满足你拳拳的“少女心”。
“Forest”也是一款相似的应用。使用时,可以选择自己希望放空的时间。点击“开始”后,一颗种子就会在虚拟森林里生根发芽,30分钟内就会长成一棵树。知道离开手机会很难,它会不时地在界面上进行鼓励,比如“一分一秒,皆是您专注的时光”、或者“加油,你做得到”。每一次“种树”的经历,用户都可添加描述,供日后回顾。而每天/每星期/每月的“劳动成果”,都可以通过点击界面左上角的“森林”图标查看。享受无形时光的同时还可以随时查看切实成果,让消遣时间也变得“延”即正义。Forest 还与种树组织进行合作,每当虚拟种树积累到一定量级,就可以在地球某个地方种下一棵真实的树,播种“善意”。
虚拟抵达现实,也许生活也直达了内核。
当“小美好”遭遇瓶颈
产品常有而创意不常有;创意常有而持久不常有。“一天”是一款由一天网站转换定制的手机软件,一天, 一首歌、一篇文章、十句话、十幅图,与“next day”的功能无较大差异。而“花儿 Flower”与“Forest”本身的设计理念也相差无几。
除了同质化竞争外,用户黏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社交向产品需要聚集大量优质用户来维持活跃度,而个人体验向产品则需要不断进行迭代更新来完善用户体验。本就小众的“轻应用”,主要是凭借优质用户的互相吸引而形成聚和平台。能否去除广告、付费等不断加重的砝码,在“百舸”中争“流”,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当“慢时空”遇到了“kill time”,想让沉迷于AB站、抖音快手以及各路游戏中无法自拔的重度用户“断舍离”,是很难做到的。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比起打造情感的舒适区,短暂的沉浸式娱乐更容易缓解焦虑。
媒介是对现实社会的镜像反射,选择一种媒介,也是一种内心最真实的映射。任何媒介都只是一种凭借的工具而非心灵的栖息地。而“快”与“慢”也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要让快与慢,成为对生活标签化的束缚。
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说过:“你越努力追求幸福,就越不幸福。”生活从来不在别处,感受也只在当下。慢生活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媒介只是一种抵达的方式。“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